长高这事吧,真不是靠“盼”能盼出来的。有些家长天天望着孩子个子慢慢蹿,心里却总觉得哪儿不太对劲。饭吃得不少,睡觉也挺乖,可就是不见个子抽条。是不是天生就这样?还是说,有些不太起眼的小毛病,其实早就给孩子的生长发育“拖后腿”了?
个子矮,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运气背。很多时候,是一些我们平常忽略的小细节,悄悄影响着孩子的骨龄、生长激素分泌,甚至骨骺线的闭合速度。真要到了“长不动”的时候,再着急,那就晚了。
我们门诊里就碰到过一个9岁的男孩,身高比班上小两岁的孩子还矮一截。家长原以为孩子晚长,结果检查下来,骨龄已经接近11岁了。
也就是说,表面上是个9岁的娃,骨头却已经提前在“退休”的路上了。这类情况,临床上并不少见。
孩子个子长不高,很多时候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因为一些“矮个子特征”被忽视了。其中,有5个常见的“特征”,真不能掉以轻心。一两个可能是偶然,但如果让孩子全占了,那就得高度警惕了。
展开剩余82%第一,睡觉磨牙、张嘴呼吸,还打呼噜。
很多人以为这是小毛病,但其实这跟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脱不了关系。别小看这些问题,它们会让孩子晚上睡不好,深睡眠时间变短,生长激素分泌就会受到影响。生长激素可不是白天分泌的,主要是在深夜熟睡时释放的。
有研究显示,儿童期90%的生长激素分泌发生在深睡眠阶段,若孩子长期打呼噜、张嘴呼吸,深睡眠质量下降,影响的就是骨骼发育的根本动力。
有些家长说,孩子白天精神挺好啊,怎么会睡不好?这就是问题所在,孩子白天看起来没事,并不代表晚上睡得好。就像手机白天用得挺顺,晚上一直没充电,电量总有见底的一天。
第二,饭量不小,就是瘦巴巴,甚至肚子鼓。
这种情况,常见于消化吸收功能差的孩子。孩子吃得不少,却总是吸收不了营养,长个就变成“无源之水”。
有些孩子还会伴有反复腹泻、便秘、肚子胀,这些都可能是肠道菌群紊乱或轻度慢性胃肠炎的表现。长久下来,不但微量元素缺乏,还可能影响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导致骨密度降低,个子自然就长不起来。
有一个10岁的女孩,体重只有22公斤,身高刚过1米2,家长觉得孩子胃口还可以,没重视。检查发现,她有轻度乳糖不耐受和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补了半年益生菌和营养素,身高才慢慢追了上来。
第三,长时间用电子产品,户外晒太阳时间少。
晒太阳不是为了“晒黑”,而是为了帮助维生素D合成。维D是钙吸收的重要帮手,就像钥匙一样,没有它,钙进不了骨头里。
现代孩子学习任务重,一放学就抱着平板、手机、电视机,眼睛忙着“追剧”,骨骼却在“饥饿”。缺乏阳光,就等于间接缺钙。长此以往,骨骼发育迟缓、骨龄落后,也就不奇怪了。
维生素D缺乏还会导致骨骼软化,出现“O型腿”“X型腿”等问题,严重时还会影响走路姿势和运动能力。
第四,身高增长速度慢,年增不到5厘米。
别以为个子慢慢长就行,孩子每年的增长速率才是关键。正常情况下,3岁以上的孩子每年应增长5~10厘米,甚至更多。
如果孩子连续两三年身高增速都小于5厘米,那就不是“晚长”这么简单了。可能存在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异常、遗传代谢病等问题。
这类问题越早发现越好,一旦骨骺闭合,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临床上也有不少孩子,检查出问题的时候,骨龄已经超前2岁以上了,意味着“窗口期”已经错过。
第五,情绪波动大、脾气暴躁、容易疲劳。
精神状态,是孩子身体机能的“晴雨表”。一个总是情绪低落、精力不集中的孩子,很可能体内激素水平不稳定。
尤其是甲状腺功能低下,会让孩子出现乏力、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同时影响骨密度和生长速度。还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不爱运动,缺乏运动刺激,也会影响骨骼受力和生长板活性,进而影响身高。
生长激素的分泌,不光受睡眠影响,还跟情绪、运动、营养密切相关。所以说,孩子的“脾气”也是个隐藏信号,不能忽视。
这5个“矮个子”特征,单拎出来看似不大,但多个凑在一起,孩子的生长发育就可能被拉了后腿。而且,这些问题大多数都可以通过科学干预逆转,关键就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别等孩子真长不高了,才去翻家谱找原因。哪怕爸爸妈妈都不算高,只要抓住孩子的生长发育关键期,科学管理,仍然有机会突破遗传限制。
说到底,个子高不高,拼的不是命,而是家长的“细心”和“科学”。就像种树,你得知道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修枝,错过了关键时间段,再努力也难有奇迹。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也有以上这些情况,别再犹豫了。去正规医院做个骨龄测评、生长激素水平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了解身体“底子”,比天天补钙实用得多。
长高这事儿,拼的从来不是“等”,而是“懂”。
发布于:甘肃省永华证券-配资服务平台-线下配资平台-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