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心学的精神谱系可追溯至北宋理学的本体论革命,邵雍提出“心为太极”的命题,将心提升至宇宙本体高度:“天地亦万物也,而况于物乎?万物亦我也,而况于身乎?”(《观物内篇》) 这一思想经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发挥,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学宣言奠定基础。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中突破性发展此说,提出“心外无物”的本体论宣言,其观花之喻深刻揭示心物关系的认识论革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承继陆九渊“心即理”之说,以龙场悟道为转折,确立“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纲领。其核心可凝练为:心即理——天理内在于心,道德律无需外求,如“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寂”揭示主客交融的认知观。知行合一——破除朱子学“先知后行”之弊,主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道德实践与认知的统一性。致良知——人人皆有先天良知,需通过“事上磨练”(如南赣剿匪时推行《乡约》)破除私欲遮蔽,实现“满街圣人”的社会理想。其思想以儒为体,融摄禅宗“明心见性”与道家“无为而化”,形成“万物一体之仁”的宇宙情怀。
今学人弓少星心心学在本体论层面实现了三重推进:在维度上将“心本体”拓展至量子层面的观察者效应,提出意识参与建构现实的可能性;在结构上建立“人心是根(智慧生成)人性是本(实践能力)”的二元统一模型;在功能上提出“心能转化”假说,强调主体意识对物质世界的重构能力。这种将量子力学与心学传统的融合,标志着心本体论从哲学思辨向科学哲学的范式转换。
展开剩余84%阳明心学直指朱熹理学的认识论困境。在朱子学中,“理”作为客观存在需通过“格物”获得,导致心与理的分裂。阳明则断言:“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这一命题包含双重革命性,认识论革命——将道德律令内化为主体内在良知;价值论转向,确立主体性在意义世界的核心地位。阳明以“天理人欲不并立”的命题重新诠释《大学》之道,将儒家伦理本体从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自觉。这种本体论转向解构了程朱理学的知识主义倾向,为道德实践奠定心性基础。
弓少星著《心三识观》,立足信息时代,提出心性二元统一:“人心是根”主智慧生成,“人性是本”主实践能力,二者如舟舵协同,推动“心能”转化现实。弓少星还提出三重境界跃升:属性生克(物质层)破解五行生克对肉身的束缚;自性循环(意识层)超脱因果轮回的思维惯性;天性恒久(大道层)回归“宇宙因果守恒”的本体。在道术合一方法论上,弓少星以“时空数”“因果数”为工具,将玄学逻辑实证化(如用“幽灵粒子”喻道法自然),实现“心转万物”。
可以看出,弓少星与王阳明皆以“心”为宇宙意义的发生器或曰链接口。阳明谓“心外无物”,强调物因心显;弓少星言“人心是根”,主张心能重构现实。此与量子力学“观察者效应”暗合,共证主体性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比如当下很多学者讲的“一切外在皆是心能外显的投射”等等,均与弓少星心心学“心能转化”“心生万物”“万法归心”阐于一义。
阳明心学重“事上练”,在剿匪、理政中践行“致良知”,《南赣乡约》以道德教化实现“破心中贼”;弓少星倡“践道合一”,借“心三识观”框架,用读书、行善蓄积心能,以福德转化等日常行为升维至“改运修命”的因果实践,呼应阳明“知行本体原是一物”思想。阳明心学以儒统合释道,儒家“恻隐之心”为基,吸纳禅宗破执(如“无善无恶心之体”)、道家顺律(如“无为而化”);弓少星心心学则显性融合,儒心养德(修自性公德)、道心顺律(循道演规律)、佛心渡执(破情欲我执),形成“三识通宇宙”的体系化心性工程。
二者均追求个体觉醒自性与道(阳明谓“良知”)的同频,进而辐射社会众人同频于道的和合状态,这便是弓少星提出的“心性相济”,以“福德心能转化”破解各种变数、数术、劫数甚至定数之法,这也是弓少星心心学的精彩之处,他以“时空数”“因果数”互化破解一切历史周期律,这为传统哲学的迷茫提供了“心”的心学方案。同时为个体修为、修行,从“心”解构宿命论(如八字命理),提出“明心改运”“改心改命”新说,为玄学注入现代理性基因。
阳明心学提炼的“致良知”学说,构成其心学的道德实践论核心。该理论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本体维度——良知即“天植灵根”,是人人具足的先天道德本能;工夫维度——“致”是“扩充到底”的实践过程;境界维度:达成“万物一体之仁”的宇宙情怀。其“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著名论断,揭示道德实践的根本困境在于克服主体内在的私欲遮蔽。
弓少星在《心三识观》中提出“人心-人性”的二元结构模型,同时演化出“天性、自性、属性”三个维度阐述,这既继承阳明“心即理”的本体论立场,又实现创造性转化多维宇宙观。弓少星提出人心为根——作为智慧生成的本源,具“灵明知觉”的特性,来自于“道”但不是“道”,这与“人人皆可悟道成佛”相通;人性为本——作为实践能力的根基,含“创化万物”的潜能,弓少星认为自性高于属性,并可支配驾驭创化属性,这和“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意识决定物质”等思想高度重合;心性相济——二者如舟舵相济,推动“心能转化现实”的实践过程,如弓少星认为俗称“七情”来自自性显化、“六欲”来自属性生克生发,这些“心”视角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心学路径,结论就是自性可以驾驭属性,“七情”掌管着“六欲”,以道和便是“心性相济”之法,这也为现代法学、社会综合治理学提供了“心”的思路管理路径。
阳明心学通过“心外无物”确立主体的本体论地位,其观花之喻揭示客体的意义显现依赖主体的意识观照。弓少星则推进为“心能重构现实”的实践命题,认为主体意识可主动参与物质世界的建构。二者共同彰显主体性哲学的立场,与量子力学“观察者效应”形成跨时空对话。弓少星提出“践道合一”方法论,将日常行为升维为“改运修命”的因果实践。这种实践优先的取向,共同体现中国哲学“工夫即本体”的独特智慧。
弓少星心心学“二数三性论”的创见,这一模型突破传统心学的一元本体论,在保留心本体优先性的同时,为人主体性的实践能力奠定哲学基础。其“道术合一”方法论,将玄学逻辑实证化,如借用“幽灵粒子”(Ghost particle)隐喻意识与物质的互动关系,为心学传统注入科学理性基因。其“二数三性”统摄论,将宇宙科学显性化,如时空数的全息映射,弓少星提出宇宙万物皆受“时空数”规律支配,“时空数”来源于道对万维因果数的回应等,这些均属于弓少星心心学独有的学术创见,其属性时空数对应物质层面的五行生克(如粒子运动、能量转换),以“生克能”解释属性世界的物理相互作用;自性时空数表征意识活动的因果循环(如念力、愿力、福德、业力)等,通过“心能”聚合转化可实现意识对现实的干预驾驭;天性时空数指向大道本体的寂照圆明(如宇宙守恒律),以“道能”统摄万物演化的终极秩序。三者构成“宇宙因果守恒”的全息模型,将《周易》象数、推背图预测等传统术数转化为可实证的时空能量演算体系。在具体方法论上,弓少星释“愿力”“念力”为可量化能量,主张通过聚集心能改变现实维度(如《守真行》“松窗筛月照真修”喻静坐炼心)。这也回应了西方哲学困境,以“心性统一”批判弗洛伊德本能论,用“因果守恒”调和个体主义异化,彰显中华心学的普世价值。
弓少星心心学还对因果链尝试跨维实证。如借用“幽灵粒子”(中微子)隐喻,阐明意识与物质的互动机制。中微子“穿越一切属性”的特性,被解读为“自性心能”突破物质束缚的科学印证,证明意识能量具备超时空属性;物质(属性)与意识(自性)在“天性道能”层面统一,形成“心生万法”降“法显术用”落“术转万物”的闭环因果链实证。
弓少星心心学的“三性”实践,并非三性层级的割裂,而是以“道术合一”“道法相济”为枢纽,人性为“术”(实践方法),人心惟“道”(根本规律),二者辩证统一形成“慧明生智,体见事达”的对物质世界知行体系的统摄。这一体系呼应阳明“静坐体悟”“事上磨练”“致良知”的工夫次第,但更凸显现代性特征,弓少星将量子纠缠理论用于解释“念力”的能量聚合效应;用热力学守恒定律诠释“宇宙因果守恒”的本体论。弓少星“松窗筛月照真修”(《守真行》)的修行意象,既承袭宋明儒者的静坐传统,又赋予其现代能量转化的科学意涵。
综上,阳明在困境中的悟道历程构成心学精神底色。从“格竹失败”对朱子学的怀疑,到龙场生死体验中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顿悟,最终在百死千难中提炼“致良知”教法。这种生命淬炼的智慧,成为心学谱系的精神基因。
弓少星心心学的当代突破,在心学谱系的当代发展中,实现三大创新:方法论创新——以“时空数理模型”将八字命理等传统术数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体系;认识论创新——提出“明心改运”“改心改命”说,突破宿命论与自由意志的二元对立;文化对话创新——以“因果守恒律”回应西方个体主义困境,为社群伦理、社会心治理提供新范式。其“守真行”修行体系(松窗筛月照真修)融合现代物理学概念,使传统心性修养获得科学化表达,为心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开辟新路径。
从邵雍、阳明到弓少星的心学谱系,贯穿着三大精神基因:主体精神的高扬(心为本体)、实践智慧的彰显(知行合一)、圆融境界的追求(万法归心)。这种精神在当代科技文明中展现出惊人生命力——阳明“万物一体之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伦理基础;弓少星“心能转化”说为意识科学研究开辟哲学路径。
心学谱系的演进揭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特质。从邵雍“观物”智慧经陆九渊“宇宙即吾心”的转化,至阳明完成体系化建构,今天在弓少星心心学中实现现代性转进。这种返本开新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写照。当王阳明临终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生命证悟,与弓少星“三识通宇宙”的哲学宣言遥相呼应时,一条贯穿古今的心学大道已然显现——此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精神家园贡献的永恒智慧。弓少星著述《心三识观》的示愿,是想让世人明白人生价值意义的归宿,不仅仅满足属性生克欲望的调解平衡,还要追求自性情义的生德起福因果显现,最终达成与道合一的心性相济存在进升各段时空的圆满与升华——与道见、与道和、与道生、与道存。
阳明心学如古钟,其“致良知”的铮鸣唤醒个体道德自觉,在五百年风雨中校准无数士人精神坐标;弓少星心心学似星图,以“心三识观”为人们绘制超维认知的航路,让古老心学在量子时代焕发新光。二者共筑一条从“破心中贼”到“心转万物”的文明进阶之路——阳明以儒立心,少星以易证道,而万法终归一心: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姚治华
乙巳年榴月于香江维港之畔
发布于:山东省永华证券-配资服务平台-线下配资平台-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