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题为《有人搞乱了中国教育,我宁愿教育倒退四十年》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用特别走心的笔法,把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画卷摆在眼前,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忍不住想说两句。
记得小时候,八九十年代那会儿,学校就是村头几间瓦房,操场是黄土夯出来的,下雨天一脚下去全是泥。可那时候的孩子多开心啊,黑瘦黑瘦的,眼睛却亮得像小灯泡。放学路上追着打闹,书包里就几本破书,根本没啥补习班、兴趣班的压力。老师跟家长关系铁得很,孩子调皮了,老师一个眼神,家长回家立马教育,压根不用开啥沟通会。那年代,物质是真不咋地,可精神头足,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乡,高中也就在县里,最远跑不了多远。作业自己写完,老师晚上点着煤油灯改卷子,家长只管教你做人,学习全交给学校。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反倒让那一代人特自律,骨子里有股韧劲。
可你再看看现在,真是天翻地覆。小孩书包重得跟砖头似的,眼镜片一年比一年厚,但眼神咋越来越空洞呢?现在的孩子,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补课,周末还得赶场子学钢琴、学画画,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我有个朋友的孩子,才小学三年级,一周有五天晚上九点才到家,吃口饭洗个澡就得睡了,第二天六点又爬起来上学,这日子过得跟机器人似的。老师呢,也不好当,从原来传道授业的角色,硬生生变成了啥都管的服务员。除了上课,还得应付各种检查、填表、开会,连个备课时间都挤不出来。家长更惨,以前放手不管,现在不行了,得亲自上手辅导作业,有时候还得帮着改试卷,不然孩子成绩掉队了咋办?更别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现在敏感得不得了,老师管严点,可能就被投诉,甚至闹出大事来。教育的威严感,好像一点点被磨没了。
展开剩余65%为啥会这样?明明现在条件好了,教育投入多了,可大家却越活越累,越学越焦虑?我觉得吧,问题可能出在方向上。现在的教育啥都想要,多元化、个性化、创新发展,听着挺美,但核心的东西丢了。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引导,光顾着解放个性,却忘了规矩的重要性。再加上各种制度、政策下来,本来是想保障公平,结果搞成了形式主义,走样走得厉害。比如有些学校,天天搞活动、评比,表面热热闹闹,其实浪费时间,学生根本没学到啥真东西。
当然啦,咱们也不能一味怀念过去。那时候教育确实单纯,但也有不少问题,比如资源少,有些地方连课本都不齐全,好多孩子没机会读高中,更别提大学了。现在至少机会多了,不管城里乡下,上学的路宽了不少。只是这路走着走着,怎么就偏了呢?现在的社会变化快,每个人压力都大,教育自然也跟着受影响。大人焦虑,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学校焦虑,就怕排名掉下去;小孩更焦虑,天天被比较,被催着往前冲,谁还有心思静下心来好好教、好好学?
我有时候半夜刷手机,看到这些讨论,心里就堵得慌。其实咱们想要的教育,不该是回到四十年前,也不该是现在这样鸡飞狗跳的样子。最好的状态,可能是在老传统和新需求之间找个平衡点。比如说,能不能把教育的纯粹性捡回来,别整天盯着分数和升学率,多给孩子点自由空间,让他们玩玩泥巴、爬爬树,而不是从小就背单词背到吐?但同时,也得承认时代变了,不能完全照搬过去那一套,像信息技术、网络资源,这些新东西要是用得好,能帮孩子打开眼界,比死读书强多了。
说白了,现在需要的不是光抱怨或者光怀旧,而是得有点真行动。大家伙儿一块想想,教育的本质到底是啥?不就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让他们将来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吗?所以,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别把责任推来推去,得一起出力重建信任。比如家长少点焦虑,别逼着孩子报十几个班;学校也别光看数据,多关心学生是不是真的开心;政府再多投点钱,把农村学校的硬件弄好,让每个娃都能有个像样的教室。这些事看着小,但慢慢做,总能有点改变。
我昨晚还在小区楼下遛弯,跟隔壁老王聊这事儿,他儿子刚中考完,说实话成绩一般,但他挺知足的,说孩子性格好,能吃苦,以后总能找到自己的路。我听着这话,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少。是啊,教育这事儿,最终还是为了照亮孩子的路,不是非得考第一,也不是非得赚大钱,只要他们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得稳稳当当的,那不就够了吗?咱们这一代人,吃过苦也享过福,不就是希望下一代能过得更好嘛。所以,别光盯着过去的影子,或者现在的毛病,该干点啥就干点啥,哪怕只是陪孩子周末去公园转一圈,也比在家刷题强。
哎呀,说了这么多,手都酸了。其实我也就是个普通人,没啥大道理,就是看到这篇文章有感而发,随便唠嗑几句。你们咋看?欢迎留言跟我聊聊,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大家一块儿出出主意呗!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发布于:广东省永华证券-配资服务平台-线下配资平台-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