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当易烊千玺上海演唱会以“山间初响,礐嶨将启”为主题横空出世时,整个互联网为之震动。这个生僻字“礐嶨”(què xué)——海报上贴心地标注了拼音——瞬间引爆热搜,被粉丝们解读为对“文化门槛”的巧妙回应。然而,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汉字认知的全民科普,它更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文化营销的复杂生态:票价六年未涨的“粉丝回馈”,兑现五年前对一线抗疫医护人员赠票的“跨越时空之诺”,以及那超过50万人标记“想看”的疯狂抢票潮,共同编织了一幅关于商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宏大画卷。
这并非仅仅是易烊千玺团队的又一次成功营销,它更是一个尖锐的拷问: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文化符号究竟能被“消费”到何种程度?我们如何才能在追求商业创新的同时,避免对知识和文化进行过度榨取,甚至将其粗暴地工具化?本文将毫不留情地剖析“生僻字营销”的边界,揭示文化过度消费的潜在风险,并为构建一个真正健康的文化传播生态,提出各方必须承担的责任与行动路径。
“生僻字营销”这把双刃剑,其锋利与否,全在于执剑者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敬畏。易烊千玺团队此次选择“礐嶨”,并将其与艺人坚韧不拔的形象、新专辑《楔石》的意蕴巧妙融合,辅以拼音标注,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文化策略。它在传播生僻字的同时,也传递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实现了商业与文化的良性互动。这与那些“文化翻车”的惨痛案例形成了鲜明对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正反教材。
还记得天津那家“汝呓如意”奶茶店吗?他们曾因在包装上印制生僻字“嬲”(niǎo)而引发轩然大波。这个字在《康熙字典》中本意为“戏弄”,但在天津等地方言中,它却是一个带有强烈不雅意味的脏词。消费者拿着印有“嬲”字的奶茶,感觉自己被“骂了”,这种文化冒犯感迅速引爆舆论,最终导致品牌声誉扫地,不得不紧急道歉并销毁包装。这并非孤例,2023年温州某奶茶店也曾因包装印有方言粗话而被迫整改,2024年某椰汁品牌因谐音梗被判违背公序良俗,甚至乐乐茶与鲁迅的联名,也因未经授权使用肖像和“烟腔乌龙”的低俗化解读而遭到鲁迅长孙的律师函警告。这些案例无一不敲响警钟:易烊千玺团队的成功在于其对文化内涵的精准把握与正面引导,而那些“翻车”者,则是因为对地域文化敏感性、知识产权边界的无知与傲慢,最终触碰了公序良俗的底线,甚至踩踏了法律的红线。
文化过度消费的风险,远不止于引发公众反感。当文化符号被粗暴地工具化、娱乐化,甚至被扭曲、异化时,它不仅是对文化本身的亵渎,更可能触及知识产权的法律红线。未经授权的挪用、低俗化的解读、对文化原意的肆意篡改,都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导致巨额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例如,清明节期间出现的“纸扎版小米SU7”现象,就引发了是否构成侵权的法律讨论。这种短视的“流量至上”思维,不仅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反而会助长一种浮躁的商业风气,使得文化内容的选择不再基于其深层价值,而是基于其能否迅速带来商业利益。长此以往,将侵蚀文化本身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导致文化底蕴的稀释与流失,最终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文化贫血”的境地。
构建一个真正健康的文化传播生态,绝非某个艺人团队或某个品牌单方面的责任,它需要艺人团队、媒体和公众共同肩负起历史的重担。
艺人团队与品牌方:必须建立由语言学、民俗学、法律、社会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文化顾问团队”,对所有文化营销内容进行专业评估,并进行严格的“地域文化适配性测试”,确保文化元素的运用在不同地域均能被正确理解和接受。故宫文创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其“考据-解构-重构”的三步法,确保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化中的严谨性与创新性。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主渠道,媒体应发挥其“文化守门人”的作用。这不仅仅是曝光“翻车”事件,更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文化风险。媒体可以设立“文化观察”或“汉字文化”等专题栏目,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深度解读,普及其字源、演变和文化意蕴,帮助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而非任由其被过度娱乐化或误读。同时,媒体应通过持续的案例分析和行业观察,引导品牌和艺人团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推动行业形成自律规范,避免“流量至上”的短视行为。公众:作为文化消费者和传播的参与者,公众的责任体现在提升文化素养与积极监督。我们应主动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对文化符号的辨识能力和鉴赏水平,不盲目追逐营销噱头,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面对一个生僻字或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应该通过权威渠道查证其含义和背景,而非仅凭营销方的片面解释。同时,公众应发挥监督作用,对不当的文化营销行为敢于发声、理性批评和投诉,用消费选择和舆论压力倒逼企业改进。
文化营销,犹如一场在钢丝上跳舞的艺术。它既能成为知识普及的桥梁,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生,也可能沦为文化过度消费的陷阱,最终反噬品牌自身。易烊千玺演唱会主题“礐嶨”的案例,其团队在生僻字运用上展现了与艺人形象及专辑主题的契合,并辅以拼音标注,相较于奶茶店因对生僻字在方言中的不雅含义缺乏认知而“翻车”,体现了更为审慎的文化态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清晰地界定了文化营销的边界:前者在传播中融入了正向引导,后者则因忽视文化敏感性而触碰了底线。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商业行为都不能凌驾于文化尊严之上。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能展示多少冷僻字符,而在于对文化脉络的敬畏与守护。只有当商业创新与文化责任并行不悖,当媒体、公众与艺人/品牌共同肩负起文化责任,持续提升文化辨识力,我们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健康的文化传播生态,让知识性营销真正服务于文化普及,而非单纯的商业炒作。守住文化营销的边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使命,也是通往文化繁荣的唯一坦途。否则,我们终将在一片喧嚣的“文化垃圾”中,迷失自我,沦为历史的笑柄。
永华证券-配资服务平台-线下配资平台-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