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天安门赞歌》
诗人田间所著《天安门赞歌》(北京出版社,1958年4月一版一印,定价0.26元),收集了作者两首长诗《戎冠秀》《天安门》,叙述了著名拥军模范戎冠秀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和翻身后在老解放区的光荣事迹,并描写了戎冠秀进京到天安门见到毛泽东主席的情景。其中,《戎冠秀》有题像及穷光景、翻身、好老人、英雄赞等四章,《天安门》分为指路灯、进京、赞歌等三歌。
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的田间,曾任河北省文联主席,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他用稿费在北京什刹海后海北沿购一四合院,现为“田间故居”,爱人葛文生前为河北省作协作家。
《戎冠秀》写于1945年。白天,田间和大家一起赴史家寨参加群英会,晚上在豆油灯下写诗,初稿写成后,便一句一句念给戎冠秀听。诗中写道: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般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灯来,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好老人住哪?家住下盘松。军民一家人,死活在一块。你(指戎冠秀)和子弟兵,生死一条心……
展开剩余66%戎冠秀(1896—1989),河北平山县下盘松村人,积极拥军支前,掩护伤员,送子上前线,1944年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上荣获“子弟兵的母亲”称号,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并参加“开国大典”,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系全国“双百”人物(即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5年4月,我把《天安门赞歌》寄给联系多年的李耿成,托他帮忙请葛文(系田间爱人)签名。李是戎冠秀的孙子,17岁参军,担任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员,后转业到北京一报社工作至退休。葛文见到书说:品相很好,太难得了,应好好珍藏。她认真地签名、钤印,后吟“无价瑰宝民族魂,红色经典千秋颂,百折不挠诚可贵,集珍藏宝留盛名”。葛老曾在李耿成家乡战斗过,与戎冠秀感情深厚,战争年代结下生死之交,很想故地重游,奈何年高体弱,不能成行,见到李耿成,热情有加。
此书葛文题签,并钤“田间”“葛文”印,李耿成题签,并钤“戎冠秀”“李耿成”印,极为难得,见证了革命者之间珍贵的情谊。
当年10月,我邀约李耿成一起,到北京田间故居拜访了葛文。进院见东房影壁上刻着田间的一首诗:滹沱河上柳,高枝悬北斗。军民一家人,鱼水情不朽。院内有一口大缸,葛老说原屋主是一名太监,从宫里弄出来这口缸作为消防用。我们在屋里闲谈,从四合院的过往聊到房中的藏书,话题漫然。葛老每日戴副眼镜,读报、看书、写字从不间断,还笑说“写字就是最好的养生”。临别时,她特意赠我两本亲笔签名的书。
1936年,从河北正定初中毕业的葛文,考入北平女一中,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队长,开展抗日救亡游行等活动。北平失守后,石家庄党组织负责人之一陶鲁笳组织了平津同学流亡会、抗日救亡同学会,这两块牌子都挂在葛家。
1940年初春,葛文考入华北联大,这期间第一次与田间见面,田间当时给包括葛文在内的联大学生讲课。1943年7月1日,两人在晋察冀军区二分区驻地结婚。“乡亲们连忙腾出了一间屋子,送来了香喷喷的炒玉米、烤玉米……又是吹拉弹唱,军民同乐,算是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老人还记得与当代著名作家韦君宜的一段交往——1937年,韦君宜和她的同学从北平流亡途中路过石家庄,当时葛文在石市地下党负责部分工作,曾协助安排她们西去。
闲谈近两个小时后,我们在院里合影留念。老人送我们出门,问我什么时候再去看她,我说“明年”,她说,“多来两次,说不定哪天我就没了,脑血管常堵塞”,一直送我们到门口。
与葛老通信往来的几年间,她曾多次寄信予我。信中谈读书体会,或聊书中涉及的人和事,勉励我好好学习。她还特意以毛笔手书《咏地雷阵》《棒槌峰》两首诗作相赠,并在我收藏的田间著作上一一签名、钤印留念。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春晖
发布于:北京市永华证券-配资服务平台-线下配资平台-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