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李银河,除了能想到她和王小波的爱情,还有就是李银河对于“性”较为开放的研究。
但不得不说,李银河对于婚姻、爱情、性和生活上的态度,真的足够通透。
她的很多看法,只要大环境没有好到让这些道理变成常理,也许就有继续被说下去的必要。
🔺与王小波的爱情故事:
1980年“中国第一性学家”李银河,嫁给了丑不拉几的清洁工王小波,婚前两人相约丁克,结婚17年无儿无女。一天,王小波从兜里掏出脏兮兮的50块钱,黯然泪下。李银河一把抱住他的丑脸说:“你脑子那么聪明,就在家专心写文章吧,我出门赚钱养活你!”
1997年4月,那个多数年轻人奉为“浪漫骑士”的王小波,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发出两声凄厉的惨叫声后与世长辞,那一年他才45岁,他的死至今笼罩着一层神秘感!
邻居们发现他的时候,王小波弓着身子倒在地上没了声息,墙角处无一不是王小波因痛苦留下的齿痕、抓痕。没有人知道这个不被人认可的天才作家究竟是在怎样的痛苦挣扎中不甘的离开了这个令他爱恨交织的世界。
王小波出事的时候,妻子李银河正在国外访学,两人的最后一面还是出国前的机场送别,当时的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那将会成为永别!
二人的相识相知、相恋相守,还要从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说起,当初王小波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文采却是异常的好。
因缘际会之下,李银河读了王小波的《绿毛水怪》,深深被其文笔所折服,满怀期待的想要见一下这个“梦中情人”。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初见王小波,李银河便被他的长相丑到了。
而王小波则是一眼相中了李银河,之后多次借口与其见面,大胆向其表白,用他那有趣的灵魂和写在五线谱上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开启了漫漫追妻路。两个有趣的灵魂相互吸引,就这样结出了果实。
婚后,李银河前往美国留学,王小波大学毕业后没多久也追去了美国,那段时间两人过得既幸福又心酸。
二人结伴穷游了周边各个城市,了解了很多的风土人情,增长了很多见闻,但两人的经济支出全靠李银河的奖学金来维持,没过多久便捉襟见肘。
然而,即便如此,李银河也没让王小波出去打工,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小波的脑子是用来写作的”,但生活还是要继续,银河就这样一边上学一边打工。
王小波的经典之作《黄金时代》便是在这个时间一步一步写就而成的。
1996年10月,李银河前往英国做访问学者,1997年4月,朋友给李银河打来电话说:“王小波生的像诗人,走的也像诗人。”
李银河悲痛欲绝,马不停蹄地从大洋彼岸奔回家中,因为当时,家人都来不及赶回,便拜托王小波的好友胡贝帮忙料理丧事。李银河含泪将王小波的遗体送去火化,胡贝还特意按照当地规矩给火化师傅带了好烟好酒。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火化时却发生了意外,工作人员按了几下开关,机器都没反应,后来火化师傅对胡贝低声说道:“先生,你的东西我不要了,还请您帮我一个忙……”
原来是王小波的一条腿挤在了操作台的边缘卡住了架子,胡贝一边整理他的遗体,一边嘴上低声说着“小波这是舍不得走啊”!
有人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的猪正是王小波本人,“异类”、“叛道者”、“破坏分子”这些安在那只猪身上的标签,不正是王小波生前的标签么?
以至于他死后,竟没有一个同行作家来送行吊唁,荒凉至极、荒诞至极,就仿佛整个文坛不曾出现他这号人物。也难怪他生前说:“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在主流文学圈里,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在王小波离世的时候,他的作品也没能进入过主流文学的视野之内。
他的小说出版之路困难重重,他一生最看中的作品,前后写了20年、倾注了他一生心血、被视为”宠儿“的《黄金时代》都不能免遭厄运,所有的编辑给的回复都是:小说写得很好,但是不敢出。
直到遇到华夏出版社的赵洁平女士,才得以排除万难出版了《黄金时代》,但却没有书店愿意发行。王小波和赵洁萍只好骑着自行车沿街售卖,直到1997年王小波去世前,这6000册也没有卖完。王小波,可能是穷死的,生不逢时,抑郁不解,用智过度,积劳成疾,没熬出来。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火柴始终没有卖出去,死在了寒冬的夜里。又不得不写。或者说,是卖炭翁,一旦要“卖”,却又好像缺了什么大德,不如“送炭翁”,但不卖,却又是要受冻挨饿,有架子要端。如此说来,也可能是自己给自己找别扭给气死的。另外,中国这地方本来就是卷,山外青山楼外楼,你的极限,却是别人的日常。而你的才华出众却成为众矢之的……有各种各样的可能。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并不简单。天下最不缺的就是对手,只是没有人说这个事情而已。不过,也没必要说的太多——只是我们应该在死亡中得到应有的教训。
而在王小波去世后,出版社却突然收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订购单,一下就登上了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时代三部曲”接连爆火,王小波一举封神——“生前籍籍无名,死后无限哀荣”用在王小波身上再适合不过!有人写书写死了,这可真是奇闻怪事。而且写的都是些“什么文章”。议论纷纷。
曾采访过王小波的黄集伟惋惜地说:“太可惜了,当时曙光就在前面。”
然而,如果王小波没有英年早逝,或许”王小波“也不会成为一种符号了。
王小波虽然已经过世,但是他的作品却依然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辉。他的独立自由的精神一直引导着一代代人认识这个世界,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冷静地观察这个社会!他的死亡更是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李银河,在《黄金时代》的序中写道:在中国的文坛上,有让人昏昏欲睡的文字,让人尴尬无比的文字,让人心境变得猥琐龌龊的文字,而小波的文字像一股清风,为能为人带来欢乐带来纯粹,带来哲思。
——李银河,作为王小波的妻子也只能这么说了。必然是强忍着巨大的悲痛,不流眼泪,挤出这些理性,灵性十足的话。面对死亡,我们其实能做的事情没有多少。
无论如都要继续生活!
🔺李银河简介:
出生于1952年2月4日,汉族,出生于北京,籍贯衡阳市衡山县,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著名性学家、自由女权主义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遗孀。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父亲林韦(1916—1990),山西沁县人,曾用名陈耳东,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赴延安入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大校刊主编。原中国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
母亲李克林(1916年9月—2003年8月),原名李振瀛,也曾用名李荧。河南邓县人。1916年9月生于邓县岗岔楼村。曾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是参加了《人民日报》创建的为数不多的女编辑(记者)之一。2003年8月逝世。
李银河研究的领域是“性”,1974年至1977年就读于山西大学,毕业后曾在光明日报做编辑,后来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科学研究。1982年赴美国,后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和任教,主要著译作有《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等。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间,中国社会对“两性”问题的认识逐渐开放,性文化经历了巨大变革,但李银河关于同性恋、虐恋、换偶、性工作者、二奶、艳照门等的一些言论依然饱受争议。李银河是一个很认真地思考人生意义的人,尽管她的结论是人生无意义。她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这是贯穿她全部生命的精神内核和思想养分。
🔺主要经历:
1952年2月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内蒙古、山西度过5年知青生活。
1974年至1977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担任《光明日报》编辑,分配于史学组;同年与王小波相识。
1978年,赴国务院研究室负责政策研究。
1979年,参与创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并从事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
1982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主修社会学,硕博连读。1988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首个文科博士后流动站)并担任教学任务。
1989年,由同性恋研究开始进入性学研究领域,师从费孝通。
199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2001年起,李银河多年向全国“两会”递交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立法提案。
2011年,参加《名人面对面》,阐述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取消“聚众淫乱罪”的理由。
……
🔺其他经历
2005年6月,针对都市白领族的“闪婚”,李银河表示支持。
2005年7月,指出国学应该研究,但前提是批判。
2005年12月,李银河“广州婚前性行为达86%”的观点引发争议。在另一次讲话中,指出“70%的北京人有婚前性行为”。
2005年8月,主张实行卖淫非罪化,根治对性工作者犯罪。
2006年3月,李银河的“同性婚姻法案”提案第三次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案。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吴建民表示,同性婚姻在中国仍太超前。
2006年3月,声援女子上班被强奸按工伤索赔。
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采访15分钟内免费,一小时以上按每小时500元收费”引发争议。
2006年4月,刘忠德炮轰超女,李银河表示不能取缔。
2006年7月,李银河为一夜情正名憧憬“多边恋”正名。
2008年10月,李银河声称:中国的生活水平让日本人羡慕。
2010年3月,李银河表示,中国刑法中的“聚众淫乱罪”已严重过时,建议取消。
2010年4月,李银河为“教授换妻案”辩解,提出“自愿,隐私,成人”。
2011年2月17日15:00—16:00,作客网易微博,与微生物聊聊“同性婚姻”。
2011年2月26日,李银河在网易微博提出“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提案。
2011年3月,做客凤凰卫视许戈辉的访谈节目,阐述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取消“聚众淫乱罪”的理由。
2011年09月,李银河为辛亥女权做访谈。
2011年10月,李银河在郑州性文化节讲座性文化。
2011年12月,李银河入围2011知识中国年度人物。
2012年05月,李银河参与“大家书斋”对话。
2013年08月,李银河沉寂五年后发表新书,于首发式上谈生命感悟。
2014年04月,李银河呼吁废除对卖淫嫖娼者实行的收容教育制度。
2014年07月,李银河再次提出正视婚姻模式多元化。
2016年11月08日,加入YYLIVE 9696两性情感频道。以国内性学第一人的身份走入YY LIVE9696两性情感频道,为YY用户带来了不一样的性教育,更是大胆谈“性愉悦”、“同性相爱”。
2017年,李银河在《奇葩大会》发表先锋两性观点:婚姻终消亡。
2018年,李银河参加《恶毒梁欢秀》第二季,批明星出轨。
2018年,李银河在《星空演讲》发表演讲: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
🔺女权观点
观点一:女权主义在中国被妖魔化。解读女权主义,就是男女和谐地相处。所有主张男女平等的人都该是女权主义者;
观点二:女权主义中有不同的流派,在观点不同、主张不同的各种女权主义流派当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张男女平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女权主义的,因为男女平等是人们的国策;在这个意义上,不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女人都是女权主义者,而且绝大多数中国男人也都是女权主义者。人们完全用不着羞于承认这一点。从五四以来,恰恰是一批男性知识精英首先引介西方女权主义思想进中国,为女性权力代言。共产党执政后,男女平等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历史事实。女权主义在中国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人们对女权主义的暧昧态度其实是一个虚构的冲突。
观点三:在中国,人们应当郑重其事地为女权主义正名,为男女平等的意识形态正名,反对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价值观念当中的男性沙文主义,反对对女性这个性别的歧视,努力提高女性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领导班子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在社会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全面实现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主张,创造一个女权主义的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
观点四:由观念习俗所主宰的乡村日常生活仍带有强烈的男权制色彩,而这种男权制体现在农村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作为女儿,她们在营养、教育、医疗、继承权等方面拥有的机会和资源较少;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在性、生育、家事的决定、外遇与离婚、家庭暴力、丧偶与改嫁等方面,也都与男性有不同的境遇,处于较为不利的一方;作为劳动者,她们无论是在劳动分工、收入还是在村庄的政治参与方面也都与男性的对比中处于劣势。
观点五:中国婚姻制度中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是“婚后从夫居住制”(即女人在结婚后住在丈夫家,与公婆同住)。这种居住制度本身就造成了妇女的低下地位:结婚不单纯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而是两群人甚至两个村庄,通过“女人”这个渠道进行的一场交易——男方要交彩礼钱,他们“买”到了一个女人。在这个交易中,女人沦为了一个“物”。
🔺争议事件
“欲望上海”事件
事件的主要情节是一个外国男人在博客中炫耀自己与多名中国女人的性关系,遭到网络追杀。而李银河认为网络对这个外国男人的追杀是没有道理的,李银河的观点也引起了争议。
“艳照门”风波
“艳照门”风波冲击到众多品牌,很多人呼吁抵制当事明星所代言的产品,阿娇遭到网友的投诉和抵制,《梅兰芳》剧组接到通知,将不再拍摄阿娇剩余戏份。而社会学家李银河日前在博客里认为这是“受害人变成了罪人”。她批评那些“投诉和抵制”的网友:“你们没做过爱吗?如果你们一方面自己也做,一方面认为这是一件丑事、坏事,你们的神经是多么分裂呀!”对此,网友们展开热议,反击称当事人一边扮清纯,一边性混乱,那才是真正的人格分裂。
微博认亲
2010年11月24日,李银河就透过王菲的微博,对李亚鹏隔空喊话:“李亚鹏你关注我,我们可能是亲戚!”李银河在王菲的微博里留言:“李亚鹏,你好。你的父亲是不是河南南阳人(邓县)?如果是,我们可能是亲戚,估计没出五服。我姓的是母亲姓。我的外祖父叫李超千……”王菲的粉丝随后纷纷把此留言转发给李亚鹏:“问你话呢,不过她发错信息了,帮忙转一下!”因为两位名人都涉及“老家河南”的话题,引起不少热心读者的关注。
怒斥张艺谋
2013年5月10日,李银河更新微博谈论了“张艺谋超生”,李银河斥责张艺谋不该带头违法,并指责其“可耻”。李银河在题目为“张艺谋,shame on you(为你感到丢脸) ”的长微博中首先指出“越是名人越要带头遵纪守法,而不是带头违法。”其次李银河表示张艺谋如果喜欢孩子大可以像布拉德皮特一样收养孩子。如果觉得自己基因好,想多传些人,就应该以大哲学家人民日报王若水先生为榜样,王若水忍痛让妻子做人流。最后李银河指责张艺谋的行为可耻,“这种行为不能说明你很牛,只能说明你很可耻。你应当就此向公众道歉。”随后李银河用自己此前曾写过的一篇关于“名人富人超生”的文章来说明其对张艺谋事件的态度,她认为名人富人超生是在挤占公共资源,如果不重罚就会造成社会不公,跟过去有钱人的“为富不仁”是同等性质。
同居风波
2014年12月,网上流传一篇《李银河“拉拉”身份曝光》的文章,称李银河与一名中年妇女同居十余年却蓄意隐瞒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披着“为性少数群体维权”的光环,欺骗和利用中国同性恋。
对此,2014年12月21日下午,李银河在博客上发表《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声明,首次公开自己在王小波过世后已与一位transexual(跨性别者)同居17年。但是声明同时强调,她是异性恋者,并非同性恋者。
李银河与同居伴侣
李银河在博文中一再把同居伴侣称作“他”,并表示伴侣是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人。李银河称,“他”是一位女变男的变性者,学名叫transsexual,并解释“他”作为transsexual跟女同性恋者的区别在于,“拉拉”生理性别是女性,自身的性别认同也是女性,并且爱的是同性恋女性,“而他的生理性别是女性,但是自身的性别认同却是男性,他无论从外貌还是内心看,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他所爱的只能是异性恋女人,而不是同性恋女人。”
博文中还交代了伴侣曾经对她的追求过程,以及两人的相恋过程。文中提及工人阶级出身的伴侣为她写的情诗,以及自己是如何为之所动。她说,“爱情从来是超凡脱俗的,它根本不管什么阶级阶层,贫富贵贱,也不管美丑年龄,甚至使性别都变得无足轻重。”
据介绍,两人已同居17年。因为伴侣喜欢儿女亲情,他们从福利院收养了被父母遗弃的智力发育迟缓的男孩壮壮。现在三个人生活在一起。在这篇“回应”发布的几小时后,李银河对于自己在文中强调自己的“异性恋身份”又做了一个补充声明,表示之所以强调自己是异性恋者,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已,并不觉得自己因此就比同性恋者更正常,或者道德上更优越。
——这位被冠以“先锋女权主义女知识分子”头衔的学者,在当代毁誉参半,似乎另一个身份已被人淡淡忘却——“王小波遗孀”,李银河是孤独的战士,然而每每她的语出惊人,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当下中国女性的生活,同性恋、一夜情、虐恋、群交甚至兽交……这些词语紧紧捆绑着李银河,总会有已然受教的女人出现,即便她骂李银河骂的比谁都厉害。一次又一次,李银河成为话语漩涡中心,急赤白脸地越来越说不清楚,同性恋们爱她,一夜情的人也爱她,其实她并不是这类人群的代言人。
🔺语录(摘自微博)
在绝大多数时间,心中是空虚的,充实只是片刻的感觉;存在的绝大部分是空虚的,愉悦感稍纵即逝。
世事纷乱,希望能够闹中取静,气定神闲。还是采蜜哲学,只采撷环境中的一点点精华,其他的随他去。这精华包括生存必需品、人际关系和精神产品三个方面的极品。
只要生命还有冲动,就不要虚度。万一丧失了生命的冲动,那就只好虚度。其实,虚度与不虚度最终的结局差不多。
人世就像一个巨大蚁穴,生命就像其中的一只蚂蚁。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有生存保障的安静角落,就在那里静静地生存,等待死亡。
朋友的功能一是分享,二是分担。分享的是快乐,分担的是痛苦。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其实并不需要朋友。他的快乐可以自己独享,他的痛苦可以独自承受。
爱的一方和被爱的一方,前者永远胜过后者,因为前者富有,后者贫穷;前者是情感的富翁, 拥有给予(施舍)的无尽资源,后者却是情感的贫儿。
人的生命应当是一场狂欢,如果不是,则没有善待自己。
按照我对爱情的理解,它是一种两个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一种两个人合二而一的冲动。它是一种突然迸发的激情。激情一旦减退,谈爱就属枉然:爱要么是激情的化身,要么什么都不是。当激情的爱发生之时,被爱的人的可爱之处被剧烈地夸大,以致在有爱和没爱的两个人眼中的同一个对象会是如此的不同,判若两人。
人生在世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伊壁鸠鲁说,友情是人的快乐的永久的源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亲情往往不是自己选择的,不一定能为人带来快乐;爱情虽然是自己选择的,而且给人带来强烈的快乐,但是它太强烈,又太脆弱,如果后来不转变为亲情和友情则难以持久;唯有友情,既出于自己的选择,又不是一种太过强烈的东西,所以能够成为人的快乐的持久的源泉。
人如果陷在雪中送炭的境地,就活得不成功,不自由。只有活到一切都只是锦上添花的境地,才活得成功,才是自由人。
每一个人都是卑微的,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微尘,即使是一个“人物”,即使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他仍然是一粒微尘。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的人很可笑,也很可悲。
喜欢纯纯的思想,纯纯的情绪,纯纯的爱,纯纯的眼神。只要掺杂了复杂的想法和成分,就不再给人带来快乐。
检讨我为什么几乎没有朋友,那是因为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精神生活极其挑剔的人,而且对别人的依赖性很低,跟大多数人在一起都觉得浪费时间,所以几乎没有朋友。
激情之爱有时显得惊悚,但其实它很安全,因为它是完全无私忘我的,绝不会给对方带来一丝一毫的不快,更不必说伤害。
爱情发生所需的让人最无奈的一个要素就是运气。无论这两个人在身体和灵魂上多么互相吸引,多么互相契合,如果这两个人根本无缘相见,都没有办法成就一桩爱情。有的时候两个人相遇了,但是没有机会相识,也就只能失之交臂。即使两个人相识了,但也不一定能相爱,由于各种现实的、世俗的原因,各种的不匹配,比如社会地位呀、婚姻状态呀、民族种族呀,都能够阻碍一桩爱情的实现。
人的生命终究还是要自己来过,无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还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主。不依赖任何人,不纠缠任何关系,专注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天黑了又亮,亮了又黑,眼见时间流逝,生命又减少一天,与终点又接近一天。仿佛听到自己生命的咚咚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真想知道,这一切有何意义。
什么样的感情是值得坚持的呢?我把人的感情分为三个档次,最低的那个档次是好感,就是觉得这个人还不错,我对他有好感。高一个档次是喜欢,我喜欢他,他喜欢我。最高的档次就是激情之爱。两个人之间发生了浪漫的激情之爱,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 falling in love——坠入情网。
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求心自宁。无论是求名求利,还是求别的什么,只要心中还有“求”,就无法到达恬静愉悦的境界。而且,有很多东西,你越急切地想得到,它们就会离你越远。而当你对它并不孜孜以求的时候,反而会得到;即使得不到,至少还落得一个心情平静。
从恋爱心理上来说,男追女是更加顺理成章的。可是从成功率来说,男追女不容易成功, 女追男就比较容易成功。在男女择偶行为规范和恋爱心理中, 男生应当是攻方,女生应当是守方;男人应当不顾一切地发起攻击,女人应当推三阻四、故作矜持。如果女人不再被动拒守,反而主动进攻,就证明她已经同意了、投降了,所以事情就成功了。
应当不断祛除心中负面的情绪,增加正面的情绪,祛除各种琐碎的烦恼和不快,让自己在尽量多的时间保持平静和愉悦。这应当是每天修行的要务。
认真生活,郑重对待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
友情是人生在世比亲情少见、比爱情多见的一种情感。
总有人问我对剩男剩女有什么样的规劝,我的规劝是两句话:一是,如果你很想结婚,那就不一定非要等到爱情不可,跟一个仅仅是肉体的朋友或者仅仅是精神上的朋友结婚也无不可;二是,如果你并不是很想结婚,而且一定要等待爱情,那你内心要足够强大,要做好终身独身的准备,因为爱情发生的概率并不太高。
……
🔺《一位高龄者的至理名言》李银河
有个90多岁的人大概是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就他的活得相当长的一生的经验写了一些人生感悟,对我有帮助。例如:
——别拿自己的人生和他人做比较,你根本不清楚他们的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每个人最终只能过自己的生活,不管你觉得别人的人生比你好还是比你坏,反正你并不能真正知道别人的生活。再说,总有人活得比你成功,比你滋润,总爱比较,徒增烦恼。)
——别人怎么看你不干你的事。(不管别人怎么看你,你还是你。我总是记得一个比喻:如果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会被镜子里的形象吓坏。我总是不大容易忽略别人的看法,因为从小比较虚荣。可是人生经历告诉我,不能不改变这种羞涩和敏感,否则没法往下活。记得我刚买了车不久——那时社科院还很少私家车——姐姐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听说我出了车祸,电话打到了我,听说我没事,她才放心。我想想这个传言,真是不寒而栗,如果我撞车死了,很多人会很高兴的。想到这里,再也无法去想“别人怎么看你”这回事。只能用“有人嫉妒证明自己比较成功”聊以自慰。)
——时间会痊愈几乎每一件事。(“痊愈”是不及物动词,此话有语病。道理却是对的。从很小我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有时觉得实在过不去了,痛不欲生了,结果就靠这句话渡过难关,活下来。)
——不要那么认真的看待自己,没有人会这样看待你的。(每个人都容易犯自我中心的错误,其实自己没那么重要,自己的一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出版作品:
1978 《五四运动简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合著)
1987 《现代社会学入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社会研究方法》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1993 《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 《生育与村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性社会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 《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中国女性的性与爱》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三联书店
1997 《女性权利的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同性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虐恋亚文化》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9 《婚姻法修改论争》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性的问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性·婚姻---东方与西方》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 时事出版社
2000 《农民流动与性别》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1 《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福柯与性——解读福柯《性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西方性学名著提要》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性爱与婚姻》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 《女性的感情与性》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 《性文化研究报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女性主义》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4 《两性关系》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4 《穷人与富人-----中国城市家庭的贫富分化》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 《女权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女性主义》 山东省人民出版社
2005 《你如此需要安慰---关于爱的对话》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 《李银河选集》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 《性别问题》 青岛出版社
2007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7 《七夕·民俗·情感文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李银河性学心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 《性爱二十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East Asian Sexualitis
2008 Gender and New Sexual Cultures
2008 London & New York
2009 《关于情感的对话》 武汉出版社
2014 《我的生命哲学》
2015 《人间采蜜记》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 《享受人生》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我们都是宇宙间的微尘》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李银河说爱情》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永华证券-配资服务平台-线下配资平台-安全炒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